鄂尔多斯盆地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10006吨——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页岩油日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大关,这意味着每年将新增一座中型油田。这一突破不仅是数字的跃升,更是中国在能源自主道路上的一次关键技术突围,为破解低渗透油气开发难题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
01 十五年技术长征
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油藏,被业内称为“石头缝里的石油”。其渗透率仅为常规油田的千分之一,且埋深超2000米、油层薄如纸片,曾被国际同行判定为“无法经济开发”的禁区。面对这一世界级难题,长庆油田用十五年的持续攻坚,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逆袭。
这场逆袭的起点,是一场地质理论的革命。科研团队首次揭示了4亿年前大型内陆淡水湖盆泥页岩的成藏规律,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油气富集理论认知。在此基础上,工程技术的创新更是成为破局的关键。
长庆油田建成了国内首个页岩油大型地下水力压裂试验场,创立了“压裂造缝、超前增能、渗吸置换”的技术体系,为页岩油的开采打开了通道。自主研发的可溶金属球座、多功能压裂液,让单井日产从1.5吨跃升至18吨,成功破解了低压页岩油无法依靠自然能量开采的困局。而创新的“细切割体积压裂技术”,在扇形井网合H9平台实现了“地上4个足球场唤醒地下3.7万亩岩层”的微创开发,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地表的影响。
正是这些技术突破,让曾经被视为“千分之一渗透率”的贫矿,蜕变成了高产油田,让“开发禁区”的标签成为历史。
02 中国模式的工业化实践
技术的突破迅速转化为了规模产能。2024年,长庆油田页岩油产量达到321万吨,占全国总产量的52.2%;今年又部署了超70万吨的产能,新投产水平井135口。此次日产量破万吨,标志着年产能突破365万吨,相当于新增一座中型油田,展现出强大的工业化开发能力。而长庆油田的成功,更在于开创了一套低成本的开发范式,让页岩油开发具备了可持续的经济效益。
“大平台一体化总包”模式的应用,使钻井周期缩短25%,场站建设数量减半,大幅提高了开发效率。数字化无人值守技术的推广,实现了百万吨产能用工仅200人,较传统模式减少90%人力,劳动效率提升10倍。通过持续的技术优化和管理创新,单井成本从8000万元压降至3000万元,开采成本降至48美元/桶,逼近美国页岩油40美元/桶的水平,让中国页岩油在国际市场中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。
智能化管理为高效开发注入了新动能。装备服务中心开发的“专业化项目组智能管理系统”,通过AI语音中枢、生产进度推演等模块,使数据录入速度提升3倍,施工预测准确率达91.2%。物探分公司应用的地貌智能识别技术,也实现了地震采集质控效率的飞跃,让整个开发过程更加精准、高效。
03 低碳开发的创新融合
在产量不断跃升的同时,长庆油田始终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开发全链条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。二氧化碳驱替技术在庆H23等平台的应用,不仅使压裂用水减少30%,单井产能提升15%,每日多产原油15吨,还同步实现了碳封存,相当于减少500辆汽车的年排放量,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为低碳发展贡献力量。
构建的水资源循环体系,让压裂废水回用率达到85%,并积极探索采出水制氢及锂资源提取,推动废水资源化利用,有效缓解了开发过程中的水资源压力。光伏+储能+氢能”的多能互补系统建设,使部分井场绿电占比超95%,地热能替代更是每年减少伴生气消耗300万立方米,大幅降低了开发过程中的碳排放。
安全管控也同步升级。第八采油厂创新的“风险辨识清单+分级管控”模式,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23类隐患“发现即管控”,应急响应速度提升30%。这种将安全生产与绿色开发深度融合的实践,为传统能源的转型树立了新标杆。
从“开发禁区”到万吨产能,长庆油田用十五年的技术长征证明:资源禀赋无法选择,但开发路径可以创造。当“页岩油中国方案”开始向全球输出,这项融合技术创新、效益开发与绿色转型的实践,正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支柱,更为世界油气行业贡献着东方智慧。